今年以来,莱芜区紧扣省、市政府赋予莱芜区建设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省会城市副中心的定位,以全力服务企业、打造高质量发展最优环境为目标,从强化顶层设计入手,狠抓政策落实,夯实要素支撑,优化政务服务,着力破解企业群众办事痛点堵点问题,全区营商环境焕发出勃勃生机,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锚定“一条主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机制
锚定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这条主线,举全区之力强力推进。全面加强领导体系。将优化营商环境纳入全区十大领导小组工作体系,建立工作会议推进机制,全区2023年“攻坚突破抓项目拼搏奋进谋发展”工作动员大会确定了“全力服务企业、打造高质量发展最优环境”工作目标,坚定服务企业发展决心。全面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完善区级领导联系帮扶重点企业机制、政策服务保障机制、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机制、政企协商对话机制等助企帮扶“十项机制”,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作风效能“十项行动”,作为全区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抓手。全面强化跟踪问效。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指标提升、数据共享、全程网办率等工作,实行“调度、督导、考核、宣传”常态化推进机制,有效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今年以来,全区各部门对标先进,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力度,形成问题整改清单100余张,梳理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300余条。
抓住“两项关键”,推进惠企政策应享尽享
抓住“政策惠企”这一关键依托。出台《莱芜区推进惠企政策精准高效兑现实施方案》《莱芜区应对疫情冲击助企纾困若干政策措施》,对现行有效的政策文件进行全面梳理,形成了莱芜区服务企业政策文件清单。设立“莱惠企”政策服务区、惠企政策专窗,为全区31个部门(单位)申请政策厨房中央系统及“泉惠企”平台账号,发布90余项惠企便民服务事项、22条惠企政策、4项区级“免申即享”政策,每月向全区10余万户市场主体发送惠企短信,构建起线上线下惠企政策“直通车”。抓住“服务助企”这一关键支撑。围绕“服务企业全心全力全程”工作目标,全区组建专项服务队和街镇服务队共29支企业服务专员队伍。今年以来,深入全区289家规上企业走访调研,开展摸排企业融资需求银企对接行动,“专精特新”政策宣讲会、“五员齐上阵,全员进百企”等各类助企活动,协调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全区累计走访规上企业1650余次、市场主体2万余家。建立政企互动对话会商机制,开通企业反映问题“直通车”,提供“点对点、面对面”的政策服务。召开“送政策问需求解难题”政企恳谈会暨优化营商环境督导推进会议,直面了解企业政策落实和需求导向,为企业量身打造纾困方案,现场帮助企业解决问题16个。
打造“三个生态”,夯实发展环境要素支撑
打造高效的创业生态。推出“莱者芜忧”人才品牌,开启服务专员、助企专员、法务专员“三员助力”人才服务模式,出台“人才新政双30条”等一揽子政策,建立引、育、用、留“四位一体”人才制度体系,加大柔性引才力度,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打造人才聚集高地,切实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2022年为企业申请人才贷3890万元,招引大学生等各类青年人才3700余人。打造活跃的金融生态。出台《“企业点单、院校揭榜”项目专项资金基金管理办法》,区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专项经费扶持“揭榜”项目,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济南获批全国第四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以来,莱芜区于2月3日率先落地济南市首笔数字人民币缴纳税款应用场景,让税费缴纳流程更快、体验更优、隐私性更强。全区新增专利权质押融资57笔,惠及企业55家,融资金额4.0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6%、207%。打造透明的法治生态。出台《法治莱芜建设实施规划(2021—2025年)》《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一规划两方案”明确了法治莱芜一体建设的路线图、施工图。建立11类专家库,组建民营企业、国有土地开发安置项目遗留问题等专项法律服务团,深化“无证明城市”建设,拓展行政处罚“四张清单”覆盖面,对全区169个政务服务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实施“四种赋能”,升级惠企便民暖心政务
实施品牌赋能,创塑“莱好办”政务服务品牌。以“莱好办”政务服务品牌为主线,衍生了“莱帮办”“莱惠企”“莱商量”“莱小政”“莱小登”“莱商莱企贴心计划”等一系列子品牌创新做法,推出“智惠导服”“VR体验馆”“云勘验”“政务法律服务台”等系列微改革,加快提升了企业群众办事体验感,推进政务服务从“能办”到“快办、易办、好办”转变,高质量打造“家门口办事厅”。实施创新赋能,优化“拿地即开工”模式。推出项目管家“1127工作法”,成立“项目咨询工作室”,形成“一对一、点对点”项目管家精准服务机制,“拿地前”提前介入、联席会商,“拿地中”靠上服务、跟踪指导,“拿地后”并联审批、限时发证,最快实现拿地3小时“四证一书齐发”,最多实现6个省市重点项目同日多证连发,审批时限压缩60%以上。截至目前,全区已有16个项目实现“多证连发”,“拿地即开工”实现常态化。实施数字赋能,开启“电子证明直通车”。将常住证明、两宅分户证明2类村级高频证明事项纳入首批试点,破解村章镇管群众办事来回跑难题。推行“零证明”申报,区政务服务大厅319个服务事项实现证照联办“一码通”。全面推广电子身份证,大厅近400项进厅事项可实现“免提交实体身份证”,助力“无证明城市”建设。实施服务赋能,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将帮办代办和综合受理人员整合为一支导办队伍,推出预约服务、远程服务、审批事项临期提醒、中午“不断档”、周末“不打烊”和“三免费”等便民服务举措,最大限度延伸服务满足群众需求。推动“服务下沉”和“窗口前移”,190余项事项下沉街道(镇)或社区(村)办理,广泛布设93台“泉智办”自助设备,实现高频事项全域办、就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