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日报整版聚焦莱芜区!抓项目 拼经济——莱芜建设省会“工业强市”主阵地
发布日期:2023-04-23 16:23 信息来源:新莱芜
信息来源:莱芜区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字体:【

4月23日,济南日报以《抓项目 拼经济 莱芜建设省会“工业强市”主阵地》为题整版报道了莱芜区以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为起点,突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主题,紧扣“省会城市副中心、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发展定位,大力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创新兴区”发展战略,深入开展工业提升、项目突破等十大攻坚行动,奋力建设省会“工业强市”主阵地的生动实践。现原文转载,以飨读者。

山东重工(济南莱芜)绿色智造产业城


莱芜区委书记焦卫星到职能部门调研服务企业工作情况。


莱芜区科技局开展“五员齐上阵、全员进百企”服务活动。


莱芜区以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为起点,突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主题,紧扣“省会城市副中心、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发展定位,大力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创新兴区”发展战略,深入开展工业提升、项目突破等十大攻坚行动,一鼓作气、勇争一流,为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作出莱芜贡献。

叫响“工业强区”的口号,扛起省会“工业强市”主阵地的责任担当。工业强区,必须坚持产业为要,壮大产业集群;必须坚持项目为王,让大项目、好项目遍地开花;必须坚持服务为先,把优质的服务根植于“工业强区”的理念之中,营造软环境打造硬实力。

春暖大地,万物生发。

坐落于莱芜区和庄镇的山东正泰电缆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器有序运转,一批110千伏电缆正在缓缓下线,即将交付国家电网。企业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已成功中标国网总部110千伏订单,正式成为国网系统优质供应商。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一股“攻坚突破抓项目 拼搏奋进谋发展”的热潮正在莱芜大地澎湃涌动。

产业为要 集群聚势 三大产业集群为莱芜工业“强筋壮骨”

产业强,经济强。作为济南市地区生产总值“千亿俱乐部”的新成员,莱芜区乘东风,豪情满怀,高举“工业强区”大旗,在“强”字上持续发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工业强区,必须有厚实的主导产业作为支撑。今年以来,莱芜区强化“集群思维”,聚力“一城一谷一基地”建设,着力构建“以钢为基、以车为本、以药为先”的新型工业格局。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精品钢与先进材料产业三大产业集群聚势待发,莱芜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日渐稳固。

以钢为基,精品钢与新材料产业行稳致远,为莱芜工业发展注入生机活力。

今年以来,围绕“医用、家电、军工”等领域,以泰钢、九羊2个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为带动,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推进绿色智能管控中心、精品钢智能制造和百万吨新能源产业用钢等项目建设,力争3年内深加工能力突破65万吨、营收过200亿元。

这段时间,泰山钢铁集团泰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经理陈普十分忙碌,每天他都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客户,忙着与客商洽谈合作。近年来,泰钢集团不断向钢铁深加工领域进发,围绕不锈钢产业,做深做细,做成精品,尤其是400系2B表面的不锈钢冷轧产品,因其耐腐蚀性能优良、表面光泽度高,赢得了海尔、美的等众多知名家电品牌的青睐。

为拉长不锈钢产业链条,加大下游产业覆盖面和辐射度,今年,投资40亿元建设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采用“总体规划、分期建设”模式,投资3.6亿元的舜博不锈钢管件深加工项目将于今年6月竣工投产,项目建成后,可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高品质不锈钢压延、海洋工程特种合金紧固件和不锈钢刹车片等项目将陆续进驻。预计到2025年,产业园深加工能力可达65万吨。

以药为先,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也正异军突起,发展势头迅猛,成为莱芜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支“劲旅”。

在宏葵生物(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经理方洪帅手里拿着的一盒试剂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据介绍,这是公司今年新研发推出的产品,叫肝素结合蛋白检测试剂盒,是全省首个取得注册证的检测炎症的生化试剂。就这么小小的一盒试剂,售价却高达15000元。

如今,莱芜区重点打造的“鲁中国际生物谷”,已被纳入全市生物医药产业规划,重点打造中试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和MAH超级工厂,全力支持国家原创一类新药珅诺基阿可拉定扩能增产,推进华涛中药、金铸基药业等尽快投产。目前,已进驻药企44家,规上企业12家,其中既不乏珅诺基、济世药业等业界翘楚,也不乏宏济堂中药、梅晔生物等后起之秀。

以车为本,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势头十足。

凯傲(济南)叉车有限公司德马泰克智能物流装备项目令人刮目。该项目建成后将为华为、重汽、沃尔玛、海澜之家等国内国际知名企业提供自动化物流输送产品及解决方案,是山东重工(济南莱芜)绿色智造产业城打造全球“整车+汽车零部件+物流”全产业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一个以“智能网联重卡、凯傲智能叉车、大型工程机械、豪驰商用车”四辆整车为龙头,以正泰电缆、山能重装、朗进科技、奔速电梯等智能装备企业为支撑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正迅速成长。

项目为王 攻坚突破 抓大项目、大抓项目渐成“燎原之势”

3月30日,在莱芜区雪野湖国际会议中心,莱芜区2023年优势产业推介暨重点项目签约活动成功举办。此次签约现场,共集中签约39个项目,总投资279.05亿元。涉及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现代农业、康养文旅、城市更新、现代教育、现代物流、现代服务9大产业领域。

今年,重大项目签约落地、项目建设密集推进、招商引资你追我赶的景象正成为莱芜区“攻坚突破抓项目 拼搏奋进谋发展”的主旋律,一路高歌猛进,气势如虹。

早在今年年初,莱芜区便召开 2023年“攻坚突破抓项目拼搏奋进谋发展”工作动员大会,要求全区上下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的战斗姿态,跑好第一步,实现“首季开门红”。

紧接着,一支由区长带队的考察队伍奔赴皖、苏、浙,围绕莱芜区传统项目和优势产业,开展精准招商……

项目为王。今年,一系列大项目、好项目纷纷“出炉”:华宝庆丰、鲁中国际生物谷二期等8个项目入选省级重点项目名单,计划总投资46.8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2.59亿元。

比一比,赛一赛,项目建设在各镇街如火如荼、竞相追逐——

凤城街道辖内的嬴城智能制造产业园的项目施工现场,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的研发中心也已装修完成,蓄势待发。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引进智能制造企业30余家,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1亿元,安置就业800人。

位于口镇街道的山东晨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一辆辆快递车集结,等待货物装车,发往全国各地。二期智能厂房内,工人正在加紧进行设备调试并开始试运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全国网络冲印民用市场60%-70%的订单,竟来自这里。

莱芜辉煌铸造机械有限公司于2021年4月落户牛泉镇,是一家以制造高强度轻量化双金属制动毂为主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现项目一期已投产,年生产双金属制动毂100万只,已成为支撑牛泉工业经济的新生力量。

大王庄孵化园基础配套建设项目(一期)大王生姜产业园的标准化厂房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投入到各项建设工作中,他们坚守岗位,奋战正酣,抢工期、保进度,掀起了建设热潮。

……

项目在产业链条上曼妙起舞,春风轻拂莱芜大地,一片升腾气象。据了解,围绕主导产业,莱芜区梳理绘制产业链全景图谱和政策清单、问题清单、企业清单、项目清单、招商清单“一图五单”,精准延链补链强链,力争全年洽谈引进产业链项目200个以上。坚持项目为王,成立重点项目统筹办,全系统联动、全要素保障、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建设,扎实推进108个区级重点项目、110个重点技改项目,确保年内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10亿元以上。

服务为先 上下同欲 软环境打造“工业强区”硬实力

工业雄起,项目起势,仅靠企业的“单打独斗”、“唱独角戏”是远远不够的,职能部门服务意识的强弱、服务本领的大小、服务水平的高低同样至关重要。莱芜区始终坚持“项目发展,服务为先”的理念,把优质的服务根植于“工业强区”的理念之中。

4月7日,莱芜区科技局组织有关人员来到山东华冠智能卡有限公司,了解企业经营发展情况,询问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探讨解决办法。这是全区科技系统全员进百企活动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在4月底前,全区科技系统将对全区480家规上工业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完成遍访任务,深入基层一线,精准服务助力企业发展。

一支竹篙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开动大帆船。在项目突破攻坚的关键时期,莱芜区各部门立足职能搞服务,全心全意谋发展,为企业排忧解难,给项目送“大礼包”。

你在前方“冲锋陷阵”,我在后方保障服务。自2月24日至3月28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莱芜区先后召开6场“攻坚突破抓项目拼搏奋进谋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由区发展和改革局等6个职能部门单位,重点围绕项目建设涉及的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扩大内需、文旅发展等领域,发布2023年具体目标、任务和措施。

区发改局坚持清单化、台账化,高标准谋划推进108个区级重点项目,强化项目争取,50个项目纳入省、市重点项目盘子;

区投促局按照清单化、项目化、责任化的要求,把招项目、扩投资作为促发展、增后劲的重要抓手,持续加大投资落地服务保障力度,确保完成“洽谈引进招商引资项目200个,内资到位240亿元、外资到位6000万美元以上”的工作目标,开创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

服务向街镇延伸。各街镇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在服务上做足文章。高庄街道不断完善机制措施,打通项目落地“中梗阻”;牛泉镇成立项目手续办理小组,明确专人限定时限帮助企业跑手续,已完成金牛扩能、新动力智能泳池等项目手续;凤城街道实施重点项目手续代办帮办制度,设立重点项目手续帮办员,协助企业办理施工手续……

上下同欲者胜。奋进的莱芜,正以昂扬的斗志、不懈的努力坚实行走在建设省会“工业强市”主阵地的“春风里”。


编辑:孙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