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强省会建设发展“火车头” 大众日报整版报道莱芜区!
发布日期:2023-01-14 20:10 信息来源:大众日报
信息来源:莱芜区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字体:【

1月14日,《大众日报》以《推进现代化新莱芜建设实现新突破 争当强省会建设发展“火车头”》为题整版报道莱芜区,现原文转发,以飨读者。



山东泰嘉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待发运的不锈钢成品


莱芜区口镇的智能晨熙工厂是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定制化冲印基地


2022年,济南市莱芜区应对挑战,砥砺前行,认真落实区委“31011”工作体系,坚定不移战疫情、抓发展、惠民生、守底线,现代化新莱芜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历经考验,收获满满——获评山东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区、山东省文旅康养强区、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成功上榜2022年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新城区。

高质量发展亮点纷呈

汗水为墨,奋斗为笔。过去的一年,莱芜区近百万人民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发展篇章,亮点纷呈令人耳目一新。

深耕厚植,工业强区积势蓄能。隆冬季节,口镇驻地的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却是一片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博泰底盘支架、航坤汽车内饰等4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德马泰克物流装备项目加快推进,凯傲叉车、安道拓等投产项目陆续放量,正泰线缆、朗进科技等骨干企业持续壮大,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蓄势成峰。泰钢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启动建设,舜博实业率先进驻,莱威新材料、泰禾生化等企业产能稳步提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产业提质增效。鲁中国际生物谷加速起势,宏济堂中药生产、华涛中药颗粒等项目快速推进,集聚医药企业44家,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强势崛起。大项目撑起工业强区脊梁,洽谈引进项目210个,实施区级以上重点项目100个。企业培育量质齐升,全省百强民营企业达到5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4家、瞪羚企业15家,创历年新高。

改革攻坚,创新兴区活力迸发。重点改革蹄疾步稳,创新“分段审批”“容缺勘验”模式,16个项目“多证连发”,103个事项“一窗受理”,305个事项“全省通办”,190个事项实现自助办理。推动国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组建成立山东济莱控股集团,区属国企总资产达410亿元。创新驱动提速加力,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5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6家,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平台6家。功能区优化提升,莱芜高新区坚持“又高又新”,引进态创生物等过亿元项目17个,在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上升18个位次;雪野旅游区顺利通过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复审,实施景观提升项目6个;莱芜农高区园区启动5项重大科研课题,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加快创建。

综合施治,生态立区擦亮底色。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PM2.5和PM10浓度分别改善9.1%和8.8%。完成160个村生活污水治理,街镇污水处理厂实现全覆盖。耕地流出问题整改任务超额完成,整改矿山隐患50个,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5个,获评国家级绿色矿山3家、省级5家。完成人工造林2800亩、森林抚育1万亩,创建市级绿化示范村20个。深入实施“四减四增”行动,创建市级绿色发展工业园3家、绿色工厂7家,泰钢集团获批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

融合共建,城乡面貌展露新颜。城市更新有力有序。有序推进1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改造提升老旧小区33个,建成安置房5600套。建成各类公园4处、绿道10公里,新增停车位1300余个,开放“爱心公厕”150余座。倡树垃圾分类“新风尚”,新建改造分类房(亭)197座,打造模范单位、小区(村)150个。镇村建设彰显特色,改造提升农村路网236公里、供水管网61个村,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个、齐鲁样板村21个、省级特色小镇2个。城乡融合互促互进。基础设施更趋完善,济莱高铁建成通车,莱芜人期盼已久的高铁梦成为现实;济莱间高速公路实现本地小客车点对点免费通行……全域旅游多点开花,雪野山居入选市级五星级精品民宿,山里老家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新增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景区化村庄3个。

倾情尽力,民生福祉成色更足。疫情防控精准高效,最大程度保护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保障提标扩面,民生支出约60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0%以上,为民办实事项目圆满完成。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15所,完成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598处,创建省级卫生镇2个,改造提升敬老院2处,新建农村幸福院100处。862个农家书屋更新图书8.1万册,新建泉城书房2处、学生驿站47处、“大碗茶”文明实践驿站24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推进,“嬴城联盟”治理模式深入实施,建成智慧安防小区576个。

2023年,莱芜区将紧扣“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省会城市副中心”发展定位,坚定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创新兴区”发展战略,深入开展“党建过硬、工业提升、项目突破、消费提振、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改革创新、生态治理、民生改善”九大突破行动,奋力推进现代化新莱芜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力争当强省会建设发展“火车头”。

“七个聚焦”实现新突破

整装待发,步履铿锵。2023年,莱芜区近百万人民将勇立新时代潮头,顺势而为乘风破浪,再写新篇章,再创新辉煌。

——聚焦工业强区,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育集群。

全链条提升产业支撑力。聚力“一城一谷一基地”建设,加快构建“以钢为基、以车为本、以药为先”的雁阵形产业集群。以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为重点,发挥中国重汽、凯傲叉车等“链主”企业的聚合带动效应。以鲁中国际生物谷为重点,倾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以泰钢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为重点,吸引不锈钢下游生产和配套企业集聚,建设全国一流的不锈钢产业基地。

全流程提升企业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中小企业提档升级、优质企业增产增效。持续推动数字赋能,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数字经济产业园、鲁能开源智慧园区、泰钢5G+工业互联网试点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新增星级上云企业4家。新增市场主体1.5万户以上。

全方位提升园区承载力。支持莱芜高新区紧扣“高、新”发展定位,用好全国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等政策机遇,集聚壮大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年内引进过亿元项目25个,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以上。不断优化功能布局,完善基础配套,推动“一区多园”发展。

——聚焦内外循环,着力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

持续发力有效投资。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健全项目滚动策划储备建设机制,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体系,安排区级重点项目108个,完成年度投资188亿元以上。加快推进梅晔生物等一批产业龙头项目。适度超前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

持续释放消费潜能。提振传统消费,鼓励传统商贸流通企业等数字化转型,持续做好消费券设计发放,打造夜间经济集聚区。繁荣文旅消费,支持雪野旅游区规划调整、建设提速、功能提升,积极承办中国企业论坛等大型活动,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擦亮“省会会客厅、济南后花园”金字招牌。培育精品民宿、房车旅行、星空露营地等新业态。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抢抓济莱高铁建成通车机遇,放大高铁效应,启动建设高铁新区产业园,推进汇河大道东延等4条高铁连接线建设,做强高铁经济。深度融入济南都市圈,主动接轨京津冀,积极承接优质资源转移、产业外溢。培育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力促外贸保稳提质,进出口总额增长12%以上。

——聚焦动能转换,着力促改革、谋创新、集要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加快建设“一屏观全城、一网管全区”的数字莱芜。深化功能区改革,探索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新模式,充分释放功能区发展活力。

增强科技创新动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行“企业点单、院校揭榜”模式,全区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8%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9件。加强高端人才引育,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提升要素保障能力。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精准投放。强化土地供给、用地指标统筹。增强金融服务能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优化服务模式,提升公共资源交易水平,不断升级“15分钟政务服务圈”等。

——聚焦城市建设,着力拓功能、增颜值、优品质。

更加注重精准规划。立足省会城市副中心定位,科学谋划全域城市空间格局,强化区域规划统筹,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依据“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加快区级、街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推进主城区、街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构建覆盖全域、一体发展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更加注重精美建设。启动实施城市更新项目22个,持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全面加速老旧小区、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进程;科学布局公共服务设施,高标准建设社区(村)服务综合体。改造提升嬴牟大街等市政道路。启动公园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更加注重精致管理。深化“大城管”改革,探索“路长+网格+N”工作新模式,推进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实施城市管理样板工程,开展环境净化、外立面美化、市容秩序整治等“六大攻坚行动”。推动生活垃圾精分细管。

——聚焦乡村振兴,着力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打造高质高效现代农业。

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推广水肥一体化1万亩。积极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姜蒜优势产业,争创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品牌;推进农产品品牌认证推广,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5个。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建“四好农村路”200公里,加固病险塘坝12座,改造供水管网132个村,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全面启动岩溶地质灾害区搬迁安置,实施156个村生活污水治理,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现农村危房应改尽改、农村改厕智能化后续管护全覆盖等。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做大做强镇域经济,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行“一村一业、一村一策”,扎实做好农村“三变”改革。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聚焦绿色发展,着力抓治理、护生态、助低碳。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打好蓝天保卫战,PM2.5控制在50微克/立方米以内,全年优良天数比率达到60.6%。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快推进“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工程。打好净土保卫战,推进畜禽粪污、秸秆等涉农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构建汶河流域生态廊道和鲁中山区生态屏障。启动瀛汶河干支流等5个生态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20平方公里以上。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全年新增人工造林2200亩、森林抚育2.2万亩,创建绿化示范村17个。

——聚焦群众福祉,着力办实事、惠民生、兜底线。

织密民生保障网络。拓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渠道,全年开展就业创业培训3000人次,新增城镇就业7000人。持续推进社保扩面。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提升养老育幼能力。加大兜底保障力度。

优化社会服务供给。续建嬴牟小学、凤城中心小学,新建文昌学校、香山学校等4所学校,规划新建改扩建吴伯箫学校、花园初中二期等项目,计划新增学位7200个。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创建国家级卫生镇2个、省级卫生村50个。

寒尽春生,只待新雷。近百万莱芜人民正以高昂的斗志、坚韧的毅力,披荆斩棘,勇毅前行,奋力谱写现代化新莱芜建设精彩篇章,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贡献莱芜力量。

编辑:孙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