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坦村大棚螺丝椒喜获丰收。
近日,记者来到高庄街道南坦村,刚从寿光考察回来的省派驻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队工作人员正在和村“两委”成员商量蔬菜大棚下一步的种植计划。“经过前期的摸索、实践,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大小西红柿的种植面积,同时开展生姜种植模式的探索。”省派驻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队组长刘会民说。
蔬菜种植是南坦村的传统产业,村民有丰富的蔬菜种植经验,但过去都是以个体种植为主。省派驻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队驻村后,为了帮助南坦村提升蔬菜种植品质、打造蔬菜种植品牌,工作人员和村“两委”一起外出考察,研究探讨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在省派驻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队的资金帮扶下,南坦村借鉴先进经验成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立足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大棚果蔬种植,去年建成了2个蔬菜大棚并投入使用,其中一个大棚种植品种为福山九九的小西红柿,另一个大棚种植螺丝椒。在大家的精心管理下,两个大棚的产量都非常可观。
为了保证果蔬的销路,在收获之前,省派驻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队就和村“两委”积极联系销售渠道,最终他们选择依托中国邮政物流平台,让南坦村的小西红柿从“地头”直达市民“餐桌”。同时,通过积极运作,还为市区内多家大型超市供货。每逢节假日,南坦村的西红柿大棚还会迎来很多前来采摘的市民。“去年,一棚小西红柿的收入就有12万元左右。辣椒也收获了1万斤左右。”刘会民说。
大棚种植还有效带动了村民致富增收,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据了解,农忙的时候大棚能提供20-30个左右的工作岗位,每天人均收入80100元。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大棚果蔬种植的成功,让南坦村有了打开乡村振兴“大门”的“金钥匙”。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南坦村坚持党建引领、融合创新,进一步探索发展新型设施农业,用好用活各方扶持资金,深入挖掘本村特色,着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并把更多资金用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
“以前下了雨,俩人拉不出个车来。现在修了路,小三轮都能直接开到地头上了,真是方便。”村“两委”委员谷道厚说。为了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南坦村把村里的18条生产路全部进行了硬化,对村内年久失修的道路进行了整修、加宽,修建了排水管道。村民们再也不用为农业生产、雨天出行发愁了。不仅如此,每逢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南坦村都要组织看望村里的贫困户、老党员,每月还安排全村75岁以上老人到幸福院免费吃两顿饭。年近八旬的纪玉华老人因为要照顾患病的老伴不能到幸福院就餐,每月到就餐时,志愿者就把饭菜送上门。对于像纪玉华老人这样因各种原因不能前来就餐的老人,村里都会主动提供送餐服务。
今年,南坦村又有两个新的大棚投入使用。为了让大棚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省派驻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队和村“两委”也一直在研究如何推动大棚种植向科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接下来,南坦村将在“大棚经济”上继续做文章,做大做强大棚蔬菜特色种植,开启南坦村发展致富、乡村振兴的“幸福门”。